2021年11月11日下午,图书情报档案系“中国记忆”课程团队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海纳厅开展了“讲好华夏故事 传承中国记忆——‘中国记忆’ 思政选修课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教务部曹园园、系教学副主任王丽华、“中国记忆”负责人丁华东教授及10名团队教师参加。会议由系教学副主任王丽华主持。
会上,课程负责人丁华东教授回顾了“中国记忆”课程教学与建设情况。“中国记忆”课程于2020年8月开始建设,作为上海大学“红色传承系列课程”,是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开设的新课,服务学校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首轮课程教学,开设十个专题;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进行第三轮课程教学,被学校列为思政选修课,供全校本科生选修。“中国记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和“宅兹中国”“历史印迹”“经典崇拜”“镇国重器”“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华夏衣冠”“家国团圆”“风华国乐”“民族脊梁”“时代音响”等十一个专题,体现了“中国记忆”的内在特质。
课程采取专题授课方式,借鉴顾晓英教授提出的“项链”模式,课程负责人全程跟踪课程,把握课程教学情况,形成专题之间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衔接。课程积极开展“开放式”教学探索,先后邀请图书馆馆长潘守永教授、上海档案馆保管部主任石磊研究馆员、文学院黄景春教授加入课程教学;并邀请上海大学汉服社同学进行课堂展示。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效果初步显现,先后有160名学生选修,为学校的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提供了课程资源。
随后,各专题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如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展示课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训练学生的体系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作为“中国人”和中国记忆传承者的深刻思考等。
顾晓英教授对“中国记忆”课程教学与建设总体情况表示了肯定,指出“中国记忆”课程有非常好的基础,第一,教师团队实力强劲;第二教学内容有主线;第三教学管理有保障。同时,顾教授对于课程建设内容、考核管理提出了宝贵建议,指出要把中国记忆元素融入课程思政之中,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魅力,教学内容既要有厚度又要有温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记忆”课程的建设经验曾在教育部档案学教指委、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等相关会议上多次推介,在国内高校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今后,课程团队将继续提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效果,强化社会记忆理论、“中国记忆”思维理论和红色记忆元素,打造思政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