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印记’小程序开发过程及相关技术实现”线上讲座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0-08-12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大数据时代风云诡谲,是挑战,更是机遇,故需要以创新思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借多源数据融合之东风激发人文宝库价值活化与认同。长期以来,我系一直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今年伊始更是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竞赛和复旦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慧源共享”开放数据大赛。

为鼓励学生积极备战,2020年8月6日下午2:00,我系邀请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2019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一等奖团队代表张书华老师作客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学术讲座,为我系学子带来主题为“‘丹红印记’小程序开发过程及相关技术实现”专题线上报告。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王丽华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郭春宁副教授、刘洁副教授、杨洁老师及学生代表与我系部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一同参会。

张书华: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馆员,从事国内外学术生态环境及技术标准等相关工作。2019年9月,其所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THU—学者库服务团队”获2019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一等奖。

讲座内容包括参赛思考、程序功能、数据获取、程序特色、程序设计。张书华老师从参赛队伍优势及目的谈起,阐明深挖历史人文数据资源,保护传统文化的开发初衷。

通过展示“丹红印记”小程序的设计主题与观览页面,张老师详细地讲解该小程序的图像合成与功能布局,包括“发现”、“互动”、“景点详情”、“人物详情”等页面。介绍了开发过程中如何明确设计主线,丰富创意来源,充分挖掘融合开放数据,对景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阐释,调动用户的体验兴趣,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展示形式,从而避免用户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方式,帮助用户全方位深度地了解景点和人物的相关文化。

为全面介绍数据获取及调取方式,张老师具体说明了数据获取的多方数据接口及检索路径,包括Sparql Endpoint、CADAL、CNKI、上海党史网站、科大讯飞语音合成接口等。同时,分享了小程序开发过程中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方面的经验。

张老师聚焦“丹红印记”的优势之处,强调通过创新应用设计突出程序特色。一方面,融合外部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借助小程序自身流量,以及开发周期短、易维护、免安装、平台兼容性好等优势,将宣传红色景点的模式应用到更广泛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推广场景中。

最后,张老师对程序设计的主要步骤进行介绍以展示具体的技术实践过程,指出微信小程序设计基础的四类程序文件,同时以发现页面为例,详细介绍了天气模块的温度显示的设计要点,并讲解了微信小程序页面生命周期函数的设计以及通过wx.request函数获取开放接口数据的封装技巧。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郭春宁副教授介绍了人大艺术学院和数字人文小组的背景情况及初步成果,总结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大学在数字人文方向上的交流与发展,期冀双方以此为契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同时,来自人大的同学们提出在数字人文项目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例如API校验、小程序CSS设计等,张老师为此给予诸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上图开放数据竞赛相关情况方面,王丽华老师就大赛的评审规则、技术要求、创意构想向张老师进行了征询,同时来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系的同学们针对程序语言基础、程序语言学习以及数据集的获取进行了提问。张老师详细展开说明了小程序设计所需要具备的html语言、css语言、javascrip语言等,指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教程,以及在具体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搜索相关解决方案从系统性学习和面向问题式学习两方面着手。同时,建议同学们在获取数据集时尽量依靠竞赛认可的开放数据集以解决效率问题。

以实践案例为引导借鉴,感谢张老师为我们讲述获奖作品的相关精彩内容,分享原创设计如何从时间准备、项目组织、锚定宗旨,到信息选定、产品成型、应用发布一步步诞生,为今后我系学子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大学之学,贵在勇于探索,臻于至善。通过本次讲座期望我系学生能够顺应大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融合图情档专业技能,行远自迩,以实践锤炼真知,推动历史人文数据再开发、再生产,从优秀作品中深耕数据应用新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开拓新思路。



上一条:四史同心 书影同行——我系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读书观影交流会顺利开展

下一条: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联合团支部荣获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活力团支部”称号


“‘丹红印记’小程序开发过程及相关技术实现”线上讲座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0-08-12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大数据时代风云诡谲,是挑战,更是机遇,故需要以创新思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借多源数据融合之东风激发人文宝库价值活化与认同。长期以来,我系一直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今年伊始更是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竞赛和复旦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慧源共享”开放数据大赛。

为鼓励学生积极备战,2020年8月6日下午2:00,我系邀请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2019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一等奖团队代表张书华老师作客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学术讲座,为我系学子带来主题为“‘丹红印记’小程序开发过程及相关技术实现”专题线上报告。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王丽华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郭春宁副教授、刘洁副教授、杨洁老师及学生代表与我系部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一同参会。

张书华: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馆员,从事国内外学术生态环境及技术标准等相关工作。2019年9月,其所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THU—学者库服务团队”获2019年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一等奖。

讲座内容包括参赛思考、程序功能、数据获取、程序特色、程序设计。张书华老师从参赛队伍优势及目的谈起,阐明深挖历史人文数据资源,保护传统文化的开发初衷。

通过展示“丹红印记”小程序的设计主题与观览页面,张老师详细地讲解该小程序的图像合成与功能布局,包括“发现”、“互动”、“景点详情”、“人物详情”等页面。介绍了开发过程中如何明确设计主线,丰富创意来源,充分挖掘融合开放数据,对景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阐释,调动用户的体验兴趣,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展示形式,从而避免用户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方式,帮助用户全方位深度地了解景点和人物的相关文化。

为全面介绍数据获取及调取方式,张老师具体说明了数据获取的多方数据接口及检索路径,包括Sparql Endpoint、CADAL、CNKI、上海党史网站、科大讯飞语音合成接口等。同时,分享了小程序开发过程中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方面的经验。

张老师聚焦“丹红印记”的优势之处,强调通过创新应用设计突出程序特色。一方面,融合外部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借助小程序自身流量,以及开发周期短、易维护、免安装、平台兼容性好等优势,将宣传红色景点的模式应用到更广泛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推广场景中。

最后,张老师对程序设计的主要步骤进行介绍以展示具体的技术实践过程,指出微信小程序设计基础的四类程序文件,同时以发现页面为例,详细介绍了天气模块的温度显示的设计要点,并讲解了微信小程序页面生命周期函数的设计以及通过wx.request函数获取开放接口数据的封装技巧。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郭春宁副教授介绍了人大艺术学院和数字人文小组的背景情况及初步成果,总结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大学在数字人文方向上的交流与发展,期冀双方以此为契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同时,来自人大的同学们提出在数字人文项目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例如API校验、小程序CSS设计等,张老师为此给予诸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上图开放数据竞赛相关情况方面,王丽华老师就大赛的评审规则、技术要求、创意构想向张老师进行了征询,同时来自上海大学图书情报系的同学们针对程序语言基础、程序语言学习以及数据集的获取进行了提问。张老师详细展开说明了小程序设计所需要具备的html语言、css语言、javascrip语言等,指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教程,以及在具体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搜索相关解决方案从系统性学习和面向问题式学习两方面着手。同时,建议同学们在获取数据集时尽量依靠竞赛认可的开放数据集以解决效率问题。

以实践案例为引导借鉴,感谢张老师为我们讲述获奖作品的相关精彩内容,分享原创设计如何从时间准备、项目组织、锚定宗旨,到信息选定、产品成型、应用发布一步步诞生,为今后我系学子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大学之学,贵在勇于探索,臻于至善。通过本次讲座期望我系学生能够顺应大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融合图情档专业技能,行远自迩,以实践锤炼真知,推动历史人文数据再开发、再生产,从优秀作品中深耕数据应用新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开拓新思路。

上一条:四史同心 书影同行——我系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读书观影交流会顺利开展

下一条: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联合团支部荣获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活力团支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