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创建时间:  2020-08-30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1FE61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考察上海大学时说道:“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繁荣息息相关,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因而城市的记忆与大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为增进图情档人对城市记忆的理解,担当起保存和发扬城市记忆的责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台湾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暨台湾文献研究中心于8月25日下午一点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和同学共襄盛举,分享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同见解。

致辞与介绍

此次学术论坛线下部分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乐惠厅举办,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林哲元副教授、研究员到场主讲;线上部分由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林信成教授、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吴宇凡助理教授主讲。论坛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王丽华副教授、张衍老师主持。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淡江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校师生及部分图情实践部门工作人员近200人于云端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论坛。

论坛伊始,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书记丁华东致辞,代表我系向到访的嘉宾和与会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欢迎,并细数回顾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与淡江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之间的交流往事,希冀建立起更多的桥梁和更深厚的友谊。同时,丁华东书记还指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的市属高校,承载着记录城市文脉,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上海记忆,是上海记忆传承的重要力量。

嘉宾报告

林信成:城市记忆数位共笔

1DCCF

林信成: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博士,现任淡江大学资讯与图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数位人文、数位典藏、数位保存、数位共笔协作、群体智慧。

林教授谈及自己担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任期内,结合自己的理工学历背景及学院发展方向,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从数位典藏到数位人文再到数位共笔,通过结合图书馆学五律阐发数位典藏五律,表明图书馆学与数位典藏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随后,林教授结合城市记忆的特征,认为需要汇聚尽可能多的人的记忆才能建构完整的地方记忆,由此彰显自己开创淡水维基馆的初衷——跨域共笔、共创共好。循迹淡水记忆,林教授介绍了从西班牙、荷兰相继占领淡水,在淡水建立城堡进行建设,到淡水成为国际商港,滋养淡水河上游城市台北的历史轨迹,认为淡水记忆无疑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历史价值。由此提出,通过邀请相关人士协同共建淡水维基馆,以及应用契合时代的策展方式推广用户的整体策略。最后,林教授从设立淡水维基馆的经验中总结道:“自己的历史自己写,越在地化、越国际化、从土地长出来的文化最感人”,号召大家关注自身成长土地的历史与记忆,保留最美的文化。

丁华东: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BF62

丁华东: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档案记忆理论、档案学理论范式、档案文献编纂、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化。

丁教授首先阐明档案记忆、城市记忆与社会记忆的联系,认为档案记忆和城市记忆都属于社会记忆的范畴,城市记忆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历史与发展,而档案记忆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思考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形态、功能与价值。随后,丁教授以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发展脉络作为引入,通过总结当前档案记忆研究的理论进展,凝练档案记忆研究的基本思想,提出档案记忆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看待和研究社会记忆存在的三种研究取向,突出说明了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科学进步性,以及对于未来档案学科发展的意义,由此进一步梳理明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多维关系。最后,丁华东教授肯定海峡两岸师生在档案记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对档案记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认为社会发展转型加剧、社会记忆研究多学科发展、记忆工程全面推进、新的学术共同体正在成长,种种指向都将推动档案记忆理论范式不断发展,未来仍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开展深入理论、契合时代的探索与研究。

林哲元:沪台交流史中的红色秘密——在沪台湾左翼运动历史档案初探

15872

林哲元: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传播政治经济学。

林哲元教授承接丁华东教授所述的档案记忆理论的发展,肯定档案记忆对于城市记忆的内在价值与作用,由此讲述他从档案中发掘的沪台交流红色秘密。林教授首先介绍了上世纪初,上海作为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不仅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城市。同时,林教授讲述了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创建的过程,突出上海大学在台湾人参与左翼运动中发挥的作用。“谁是彭荣?”的案例生动介绍了通过调查相关档案,发掘出中共党员任弼时参与台共建党的过程。而后,林教授讲述1940年代在沪台湾人参与地下党活动的艰辛历程,并指出当时的活动地址现今已经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认为记忆的修复与重建离不开档案,沪台交流中的红色秘密尚需更多档案的支撑。

吴宇凡:老科技的新应用:报纸图像中的城市记忆拮取与文创转化

325CC

吴宇凡: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典藏政策、文化典藏事业发展、文化典藏加值应用、书籍与阅读史、档案学、档案鉴定理论、档案编排与描述、校史馆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

讲座伊始,吴宇凡教授讲述台湾在拍摄电视剧《天桥上的魔术师》时,剧组通过老照片的征集,复原建设台湾60年代的共有记忆——中华商场的过程,引发大众共鸣。吴宇凡教授以此作为引入,结合台湾当地知名报纸《联合报》与台北科技大学的合作经历,即通过老报纸重新发掘台湾泼克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此过程中,因发现老照片特有的魅力,而在课程中融入了怀旧图像库的应用,鼓励学生们关注、利用老照片。应用于教学课堂,吴教授提出引导学生可使用多种新旧技术结合的方式,例如红蓝镜片立体成像的应用、AI照片复原再显影、旧照片与新照片的融合以及符号的抽取,从中挖掘老照片的历史感与记忆感,产生现实与过去的反差感和冲击感。最后,吴教授总结道“城市记忆转化为每一个符号,如何识别符号、拮取符号、转化符号,是促进社会大众认识城市的不二法门”。

总结展望

19119

来自海峡两岸的四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呈现出城市记忆的发掘、保存与延续,让与会的各位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记忆兴则城市荣,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泉源和命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档案、照片、文物、口述、符号等各种形式的记忆的流转、保存、诠释,构成了每一座城市独特品格的灵魂,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凝结于同一时间的同一空间之中,不论是丢失后的重塑还是代代传承后的创新,都让凝结于方寸纸片之间的记忆迸发出无穷而耀眼的能量,这便是城市记忆的能量。



上一条: 学“四史”,回望一大志愿经历;践初心,共思红色文化育人——中共一大志愿服务教会我的那些事

下一条:“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活动预告


“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创建时间:  2020-08-30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1FE61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考察上海大学时说道:“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繁荣息息相关,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因而城市的记忆与大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为增进图情档人对城市记忆的理解,担当起保存和发扬城市记忆的责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台湾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暨台湾文献研究中心于8月25日下午一点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和同学共襄盛举,分享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同见解。

致辞与介绍

此次学术论坛线下部分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乐惠厅举办,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林哲元副教授、研究员到场主讲;线上部分由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林信成教授、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吴宇凡助理教授主讲。论坛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王丽华副教授、张衍老师主持。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淡江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校师生及部分图情实践部门工作人员近200人于云端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论坛。

论坛伊始,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书记丁华东致辞,代表我系向到访的嘉宾和与会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欢迎,并细数回顾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与淡江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之间的交流往事,希冀建立起更多的桥梁和更深厚的友谊。同时,丁华东书记还指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的市属高校,承载着记录城市文脉,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上海记忆,是上海记忆传承的重要力量。

嘉宾报告

林信成:城市记忆数位共笔

1DCCF

林信成: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博士,现任淡江大学资讯与图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数位人文、数位典藏、数位保存、数位共笔协作、群体智慧。

林教授谈及自己担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任期内,结合自己的理工学历背景及学院发展方向,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从数位典藏到数位人文再到数位共笔,通过结合图书馆学五律阐发数位典藏五律,表明图书馆学与数位典藏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随后,林教授结合城市记忆的特征,认为需要汇聚尽可能多的人的记忆才能建构完整的地方记忆,由此彰显自己开创淡水维基馆的初衷——跨域共笔、共创共好。循迹淡水记忆,林教授介绍了从西班牙、荷兰相继占领淡水,在淡水建立城堡进行建设,到淡水成为国际商港,滋养淡水河上游城市台北的历史轨迹,认为淡水记忆无疑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历史价值。由此提出,通过邀请相关人士协同共建淡水维基馆,以及应用契合时代的策展方式推广用户的整体策略。最后,林教授从设立淡水维基馆的经验中总结道:“自己的历史自己写,越在地化、越国际化、从土地长出来的文化最感人”,号召大家关注自身成长土地的历史与记忆,保留最美的文化。

丁华东: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BF62

丁华东: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档案记忆理论、档案学理论范式、档案文献编纂、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化。

丁教授首先阐明档案记忆、城市记忆与社会记忆的联系,认为档案记忆和城市记忆都属于社会记忆的范畴,城市记忆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历史与发展,而档案记忆是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思考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形态、功能与价值。随后,丁教授以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发展脉络作为引入,通过总结当前档案记忆研究的理论进展,凝练档案记忆研究的基本思想,提出档案记忆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看待和研究社会记忆存在的三种研究取向,突出说明了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科学进步性,以及对于未来档案学科发展的意义,由此进一步梳理明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多维关系。最后,丁华东教授肯定海峡两岸师生在档案记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对档案记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认为社会发展转型加剧、社会记忆研究多学科发展、记忆工程全面推进、新的学术共同体正在成长,种种指向都将推动档案记忆理论范式不断发展,未来仍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开展深入理论、契合时代的探索与研究。

林哲元:沪台交流史中的红色秘密——在沪台湾左翼运动历史档案初探

15872

林哲元: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传播政治经济学。

林哲元教授承接丁华东教授所述的档案记忆理论的发展,肯定档案记忆对于城市记忆的内在价值与作用,由此讲述他从档案中发掘的沪台交流红色秘密。林教授首先介绍了上世纪初,上海作为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不仅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城市。同时,林教授讲述了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创建的过程,突出上海大学在台湾人参与左翼运动中发挥的作用。“谁是彭荣?”的案例生动介绍了通过调查相关档案,发掘出中共党员任弼时参与台共建党的过程。而后,林教授讲述1940年代在沪台湾人参与地下党活动的艰辛历程,并指出当时的活动地址现今已经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认为记忆的修复与重建离不开档案,沪台交流中的红色秘密尚需更多档案的支撑。

吴宇凡:老科技的新应用:报纸图像中的城市记忆拮取与文创转化

325CC

吴宇凡: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典藏政策、文化典藏事业发展、文化典藏加值应用、书籍与阅读史、档案学、档案鉴定理论、档案编排与描述、校史馆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

讲座伊始,吴宇凡教授讲述台湾在拍摄电视剧《天桥上的魔术师》时,剧组通过老照片的征集,复原建设台湾60年代的共有记忆——中华商场的过程,引发大众共鸣。吴宇凡教授以此作为引入,结合台湾当地知名报纸《联合报》与台北科技大学的合作经历,即通过老报纸重新发掘台湾泼克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此过程中,因发现老照片特有的魅力,而在课程中融入了怀旧图像库的应用,鼓励学生们关注、利用老照片。应用于教学课堂,吴教授提出引导学生可使用多种新旧技术结合的方式,例如红蓝镜片立体成像的应用、AI照片复原再显影、旧照片与新照片的融合以及符号的抽取,从中挖掘老照片的历史感与记忆感,产生现实与过去的反差感和冲击感。最后,吴教授总结道“城市记忆转化为每一个符号,如何识别符号、拮取符号、转化符号,是促进社会大众认识城市的不二法门”。

总结展望

19119

来自海峡两岸的四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呈现出城市记忆的发掘、保存与延续,让与会的各位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记忆兴则城市荣,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泉源和命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档案、照片、文物、口述、符号等各种形式的记忆的流转、保存、诠释,构成了每一座城市独特品格的灵魂,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凝结于同一时间的同一空间之中,不论是丢失后的重塑还是代代传承后的创新,都让凝结于方寸纸片之间的记忆迸发出无穷而耀眼的能量,这便是城市记忆的能量。

上一条: 学“四史”,回望一大志愿经历;践初心,共思红色文化育人——中共一大志愿服务教会我的那些事

下一条:“城市记忆:记忆流转、保存与诠释”学术论坛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