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知识理解、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学术氛围,2020年9月23日下午2点,在上海大学东区经管楼108室,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特邀潘玉民教授为我系作题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向女老师主持,此外我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王向女老师隆重介绍了潘玉民教授。潘玉民教授曾担任图情档系直属党总支书记,兼任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档案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档案编研开发、档案法制和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完成国家、省级课题12项,先后获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上海市等各类科研教学奖16项,荣获沈阳市优秀教师、上海大学教学名师。本次讲座,围绕口述历史档案新的资源形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予以展开。其逻辑思路与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什么抢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以及如何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第一部分什么是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潘玉民教授首先以主持的两个口述历史档案社科项目为基础,结合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因缺乏证据为案例,阐述了口述历史档案作用:一是具有证据作用,能够证明历史;二是口述采访具有抢救性。他提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事人总会离世,因此这不是可做不可做的事,而是必须做、非常急迫的事情。”另外,潘教授还建议同学们可通过亲身走近实地实景以学习口述历史档案。通过真实案例的生动铺垫,潘教授介绍了口述历史档案的学术概念,并指出其目的是为了抢救社会记忆,使社会记忆更加立体和完整。其次,潘教授在理论探讨层面阐明口述历史档案具有原始性,同时指出口述信息虽然存在误差、失真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口述历史档案具有历史证据作用。口述材料是档案,这毋庸置疑。最后,潘教授简要介绍了口述历史档案的类型、口述历史档案与口述史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历史学界认为口述访谈阶段形成的是口述历史档案,口述历史研究阶段形成的是口述史专著,口述历史档案是口述历史的档案,不是口述的历史档案。
第二部分为什么抢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潘教授首先从资源的价值和数量两个层面阐明档案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类型,进而引出为何抢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这一问题。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兵受阅两个案例,潘教授阐述了抢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原因。分别是抢救民族记忆和弥补档案记载的不足。而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恰恰记载了诸多事件的细节,具有完善记录不足,增加佐证的作用。
第三部分如何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潘教授指出建设档案资源具有丰富馆藏、完善社会记忆、拓展工作新领域三方面的新契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原有的档案工作不同,需要主动采访以获取相关材料,同时结合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实际情况与真实案例,如黄埔军校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以及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的建设项目等,进一步列举了单独采集和协商收集两种建设途径。紧接着,潘教授以上海市虹口区档案局馆“将军口述采访”案例为切入点,重点讲授了如何采访以及如何拟制采访提纲等问题,并将采访环节分为采访前、采访中和采访后三个环节,详细介绍了每一环节的具体步骤与方法以及采访的注意事项。两个小时的学术讲座最终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王向女老师代表参加本次讲座的全体师生对潘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也热切期待同学们通过此次讲座能够积累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创新学术思维,为学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潘教授的讲述生动而不失真实、灵活而不失严谨,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与系统的学术理论相结合,碰撞出学术思维的火花。希望同学们在研途道路中能够勤思善悟、博学笃志、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