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数字人文年会圆满落幕,我系师生积极参与

创建时间:  2020-11-05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2020年10月19日至2020年10月21日,数字人文年会(CDH2020)于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本届会议以“沉淀与超越: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Benevolence and Excellenc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hinese Culture)”为主题,旨在为国内外人文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云交流”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研讨互动、网络会议与多平台直播相结合等方式,与不能到会的专家、同仁在“云中”相聚,共襄盛会。

119E9

一、大会重要议程简介

1 开幕式

10月20日,数字人文年会(CDH2020)顺利开幕。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何毅主持开幕式,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中国索引学会理事长刘承功、国际数字人文机构联盟主席Elisabeth Burr分别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开幕式上,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机构联盟)正式成立,十家成员单位共同出席了成立仪式并合影留念,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十家创始成员单位之一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中心、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数字信息室(按成员单位名称拼音排序)一起,共话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

2 主旨报告

10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板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主旨报告《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中提出了“万物皆媒,物力增强人力”的观点。她认为,人与机器不是“你进我退”、“彼长此消”的关系,而是共同促进“传感器新闻”的发展。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筹)主任潘志庚则在主旨报告《基于VR/AI的数字文化遗产》中简要介绍了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及应用,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传承的关系,指出了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数字奥运博物馆、京杭大运河等相关案例研究成果。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比较与数字人文教授Diane Jakacki通过线上形式作了题为《绘制Z轴:重置空间人文的过去与现在》报告,她介绍了数字化的城市研究方法,并通过自己的研究项目Reed London来分析现代伦敦如何运作,展示了数字化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应用。

3 “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主题论坛

20日下午1点30分,武汉大学王晓光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研究馆员共同主持主题论坛,围绕“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这一主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程健馆长、上海大学图书馆潘守永馆长、王丽华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薇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唐振贵博士、马德里理工大学王伟侨博士、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数据科学家聂昱在资源建设实践、平台服务特色、数据语义化组织、视觉可视化呈现等各方面进行了专业且深入的研讨。

4 “数字人文新锐”主题论坛

20日下午3点45分,南京大学历史系王涛教授主持了“数字人文新锐”主题论坛。在会上,各位数字人文学科的后起之秀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万晨探讨了《资治通鉴》数字人文知识库的建设;戴梦菲展望了AR技术对历史人文应用的革新;郭佳欣以文本挖掘的方式重塑历史地理时空;田兆心探讨了近代江南市镇的三重空间等。汇报完毕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许鑫教授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各发言人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对后续研究的方向给予了指导。

5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论坛

21日上午,大会召开了“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论坛,由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韩春磊主持。上海图书馆夏翠娟研究员、张宏玲副研究馆员、中国知网段飞虎副总工程师先后就“数字人文平台建设”问题作了现场报告。随后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中心研究团队进行了场景快闪报告。最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组织了专家论辩,邀请刘越男、陈静、王晓光、王军、聂华、张计龙、王涛、任树怀、王丽华9位专家共同交流,并总结了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的五项原则,指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图博档机构将继续认清自身定位,不断开拓创新,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我系研究生积极参与线上研讨

此次数字人文年会设置了晚间线上研讨环节,19日、20日晚共八场论坛,聚焦数字人文建设与研究的多面性,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2020级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祝蕊、2017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刘圣婴、2018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王扣受邀参加了以“研究、教学与合作”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议,针对数字人文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领域专家进行了论文陈述、交流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沟通活动。

1祝蕊: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培养数字人文领域人才的教育模式探究——兼议图情档学科与数字人文关系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祝蕊同学主要探究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通过网络调研、文献调研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作为数据基础,确定5所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并从所属部门、学位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对其教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学科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几所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分别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导,采用跨学科团队教学模式培养数字人文领域复合型人才,为图情档学科顺应数字人文契机开设数字人文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专家点评环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对此予以点评,认为欧洲的数字人文是全球范围内发表最早且最为成熟的,肯定该研究对于国内发展数字人文教育教学具有借鉴价值。

2刘圣婴: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外数字人文学派研究

汇报人刘圣婴通过其论文《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外数字人文学派研究》聚焦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学者。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现状,对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其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总结,运用计量学相关理论和可视化工具,对国外数字人文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聚类,提出了7个数字人文研究学派,进而对每个学派的代表学者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建议。王军教授对此点评道:这个研究的数据集比较大,有5000多篇文献,得出的学派划分也非常有启发性。同时,论文对伦敦学派、欧陆学派等几个学派的划分和特点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国外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3王扣: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基于欧洲数字人文实践的分析

汇报人王扣向与会代表陈述了《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基于欧洲数字人文实践的分析》一文,着重其关于实践项目的研究。通过调研欧洲数字人文研究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网络平台,以其中收录的数字人文项目为样本,从项目年代分布、研究国家/机构、学科领域、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分析得出,欧洲数字人文项目具有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的特点,即在时间上研究趋于递进式发展趋势,在空间上研究地域分布较广;项目实践受多方基金组织支持,且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式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运营。王军教授对此予以点评:欧洲的数字人文项目研究较早,该研究对欧洲数字人文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结语

5E762

经过两天的交流与分享,2020数字人文年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云互动”的形式展开,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共计8904人实时参会,累计直播总时长达28个小时。我系师生也在此次大会中精彩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和丰硕实践成果,畅谈领域的发展设想。这些研讨过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必将对未来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产生积极的启发和教益。在沉淀中超越,在超越中沉淀。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都将沉淀为卓越的智慧与能力,成就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起点,孕育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超越。




上一条:2020年上海图情档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下一条:我系学子体育节上再创佳绩


2020数字人文年会圆满落幕,我系师生积极参与

创建时间:  2020-11-05  卢芷晴   浏览次数:   返回

2020年10月19日至2020年10月21日,数字人文年会(CDH2020)于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本届会议以“沉淀与超越: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Benevolence and Excellenc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hinese Culture)”为主题,旨在为国内外人文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云交流”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研讨互动、网络会议与多平台直播相结合等方式,与不能到会的专家、同仁在“云中”相聚,共襄盛会。

119E9

一、大会重要议程简介

1 开幕式

10月20日,数字人文年会(CDH2020)顺利开幕。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何毅主持开幕式,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中国索引学会理事长刘承功、国际数字人文机构联盟主席Elisabeth Burr分别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开幕式上,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机构联盟)正式成立,十家成员单位共同出席了成立仪式并合影留念,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十家创始成员单位之一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中心、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数字信息室(按成员单位名称拼音排序)一起,共话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

2 主旨报告

10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板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主旨报告《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中提出了“万物皆媒,物力增强人力”的观点。她认为,人与机器不是“你进我退”、“彼长此消”的关系,而是共同促进“传感器新闻”的发展。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筹)主任潘志庚则在主旨报告《基于VR/AI的数字文化遗产》中简要介绍了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及应用,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传承的关系,指出了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数字奥运博物馆、京杭大运河等相关案例研究成果。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比较与数字人文教授Diane Jakacki通过线上形式作了题为《绘制Z轴:重置空间人文的过去与现在》报告,她介绍了数字化的城市研究方法,并通过自己的研究项目Reed London来分析现代伦敦如何运作,展示了数字化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应用。

3 “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主题论坛

20日下午1点30分,武汉大学王晓光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研究馆员共同主持主题论坛,围绕“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这一主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程健馆长、上海大学图书馆潘守永馆长、王丽华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薇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唐振贵博士、马德里理工大学王伟侨博士、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数据科学家聂昱在资源建设实践、平台服务特色、数据语义化组织、视觉可视化呈现等各方面进行了专业且深入的研讨。

4 “数字人文新锐”主题论坛

20日下午3点45分,南京大学历史系王涛教授主持了“数字人文新锐”主题论坛。在会上,各位数字人文学科的后起之秀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万晨探讨了《资治通鉴》数字人文知识库的建设;戴梦菲展望了AR技术对历史人文应用的革新;郭佳欣以文本挖掘的方式重塑历史地理时空;田兆心探讨了近代江南市镇的三重空间等。汇报完毕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许鑫教授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各发言人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对后续研究的方向给予了指导。

5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论坛

21日上午,大会召开了“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论坛,由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韩春磊主持。上海图书馆夏翠娟研究员、张宏玲副研究馆员、中国知网段飞虎副总工程师先后就“数字人文平台建设”问题作了现场报告。随后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中心研究团队进行了场景快闪报告。最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组织了专家论辩,邀请刘越男、陈静、王晓光、王军、聂华、张计龙、王涛、任树怀、王丽华9位专家共同交流,并总结了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的五项原则,指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图博档机构将继续认清自身定位,不断开拓创新,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我系研究生积极参与线上研讨

此次数字人文年会设置了晚间线上研讨环节,19日、20日晚共八场论坛,聚焦数字人文建设与研究的多面性,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2020级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祝蕊、2017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刘圣婴、2018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王扣受邀参加了以“研究、教学与合作”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议,针对数字人文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领域专家进行了论文陈述、交流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沟通活动。

1祝蕊: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培养数字人文领域人才的教育模式探究——兼议图情档学科与数字人文关系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祝蕊同学主要探究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通过网络调研、文献调研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作为数据基础,确定5所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并从所属部门、学位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对其教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学科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几所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分别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导,采用跨学科团队教学模式培养数字人文领域复合型人才,为图情档学科顺应数字人文契机开设数字人文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专家点评环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对此予以点评,认为欧洲的数字人文是全球范围内发表最早且最为成熟的,肯定该研究对于国内发展数字人文教育教学具有借鉴价值。

2刘圣婴: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外数字人文学派研究

汇报人刘圣婴通过其论文《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外数字人文学派研究》聚焦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学者。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现状,对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其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总结,运用计量学相关理论和可视化工具,对国外数字人文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聚类,提出了7个数字人文研究学派,进而对每个学派的代表学者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建议。王军教授对此点评道:这个研究的数据集比较大,有5000多篇文献,得出的学派划分也非常有启发性。同时,论文对伦敦学派、欧陆学派等几个学派的划分和特点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国外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3王扣: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基于欧洲数字人文实践的分析

汇报人王扣向与会代表陈述了《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基于欧洲数字人文实践的分析》一文,着重其关于实践项目的研究。通过调研欧洲数字人文研究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网络平台,以其中收录的数字人文项目为样本,从项目年代分布、研究国家/机构、学科领域、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分析得出,欧洲数字人文项目具有跨区域合作与跨领域共享的特点,即在时间上研究趋于递进式发展趋势,在空间上研究地域分布较广;项目实践受多方基金组织支持,且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式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运营。王军教授对此予以点评:欧洲的数字人文项目研究较早,该研究对欧洲数字人文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结语

5E762

经过两天的交流与分享,2020数字人文年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云互动”的形式展开,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共计8904人实时参会,累计直播总时长达28个小时。我系师生也在此次大会中精彩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和丰硕实践成果,畅谈领域的发展设想。这些研讨过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必将对未来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产生积极的启发和教益。在沉淀中超越,在超越中沉淀。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都将沉淀为卓越的智慧与能力,成就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起点,孕育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超越。


上一条:2020年上海图情档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下一条:我系学子体育节上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