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海派寻源,青春追梦——海峡两岸青年学子探寻上海海派文化的非遗记忆”介绍

创建时间:  2021-09-25  李雨欣   浏览次数:   返回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百余年前,海派文化在早期商业文明背景的孕育下,逐渐形成了与京派文化大相径庭的风格特色。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球都在重视的问题。上海作为全国重镇,理应肩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两岸青年开展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文化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既融合了各地区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地向各地区的民族进行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融合与不断地扩展。海派文化作为上海地区区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台湾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两岸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共同的文化纽带把两岸的青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这是任何外来势力无法割断的。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依托“海派文化研习营”这一独特形式,召集海峡两岸青年学子共同寻觅海派文化的源头,探寻非遗记忆的当下传承。目的在于增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的深厚友谊,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通过切身实地的触摸、聆听、漫步与实践,深入挖掘上海文化的艺术精髓,体味海派文化中的尊重多元、崇尚理性、兼顾家国的精神内蕴。

二 、项目开展情况

第一阶段 调研内容

首先,针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确定问卷内容和问题层级。由于海峡两岸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些许差异,因此,实践团成员需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因素。语言的表达要做到尊重彼此的语言习惯又不失特色和重点。本着简明原则,问卷问题的设置少而精。

其次,邀请群内的台湾青年进行线上访谈。在拟定访谈提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题目的切入点,在拉进彼此距离的同时,准确了解台湾学子对于海派文化的真实态度,对于海派非遗的真实态度。从而促进海派文化和海派非遗的传承创新。

最后,需要充分的结合中国知网和学校资源进行信息的整合。以访谈和调查问卷为一手资料,结合互联网上的媒体报道等资源,对于海派文化的传承、海派非遗的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第二阶段 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对象主要是本次海派文化研习营的报名营员,共计30人。其中,台湾学子占总人数的73%,大陆学子占总人数的27%,即所有参与的营员有22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青年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统计发现,本次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整体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据总人数的77%。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本次调研的智力水平和广泛度。

(1)对海派文化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层

据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峡两岸青年学子代表们对于海派文化的料及和认识主要基于以下四种途径:身边本地师生、纸本书籍、网络平台等多媒体渠道、实地探访、实践以及本次活动的宣传等,从计数统计来看,营员们主要是通过周围老师同学、官方平台和相关活动的宣传了解海派文化,实地体验实践探访的占少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2)对海派文化的兴趣略显不足

海派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了解海派文化从宏观上就是要了解他的特征、脉络、发展历史等等,从微观上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无论是海派书画、海派清口、海派建筑还是我们所深入研究的海派非遗,是进一步认识海派文化的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发现,营员们对于海派文化的诸多方面均有所兴趣,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海派服饰。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三百年来没有改变。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从二十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关注海派非遗的同学占据总人数的40%,针对海派非遗,通过后续的了解和访谈,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海派非遗的兴趣多集中在手工制作、木偶戏、木版画等,对于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有着很大的期待。

(3)对海派非遗的认识还待深入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的大世界是各种曲艺艺术的交流中心之一。曲艺艺术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与滑稽戏。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则为上海曲艺界提供了极好的演出场所,大世界也因此成为上海曲艺界的中心。"大世界"开张后,游客如云,名闻遐迩。如今,大世界根据自身“海派文娱、潮趣非遗”的品牌主旨,为游客注入了上海老字号和非遗系列的元素,并向游客介绍这些老字号的衍生文创产品,希望让更多游客能够重新认识老字号。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营员们并不了解大世界,去过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去过。这更加凸显海派非遗实地探寻活动的缺乏以及在实践探索方面缺少相应的宣传和号召。

三、实践感悟

实践团负责人 2020级档案学研究生黎南希:

在活动的前期筹备阶段,所有实践团成员包括项目负责老师都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前期调研到项目申报,从项目批示到策划精进,但是受到疫情影响,本次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所有同学都没有气馁,我们及时更改活动策划,策划合适的Plan B,将线下寻访改为线上讨论和问卷调研,虽然形式上差强人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负责人我更加磨炼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也在受挫中感悟到团队的力量。

2020级图书情报研究生刘思纯:

这次暑期实践活动让我受益颇深。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与小伙伴们头脑风暴,一起探索上海历史深耕之地,共同打造了一条海派文化之旅的线路。虽然因为疫情原因没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活动,最终改为了线上讨论调研,但是通过前期准备和后期的交流沟通,充实了自身对于海派文化的认知。

2020级档案学研究生王怡茜: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无法实地进行调研,但在准备项目资料和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尊重多元化、个性,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的、随和的、较成熟的商业文化,也从网上的图片中领略了海派文化的魅力。感谢团队中小伙伴们在这个项目中的努力与付出!

2020级图书情报研究生李维旺: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海派文化也是应当学习借鉴的方向之一。

2019级档案学研究生陈子琪:

海派文化一直都很吸引我,这次项目的筹办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加深了对海派文化的认识,也因此认识了其他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海派文化是纽带,能将所有对海派文化感兴趣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希望借助此项目,能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并深入海派文化。

2019级图书情报研究生刘晗笑:

江南传统文化融入欧美工业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作为一名身在上海的学子,我有很多机会去了解和体验海派文化,感受它的魅力。尽管此次线下实践活动未能如期进行,但我在线上调研活动中仍能感受到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通过交流分享希望将海派文化传播出去,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更希望能够以此活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研习营营员(华东政法大学)陈奕媛:

我的第二家鄉江南古鎮--南潯,以絲織品和毛筆聞名,是地理上的海派,與滬一脈相承,操著同一種方言--吳語,讓我對上海多了幾分親近與熟悉。海派更是包容百川的意思,是一種歷史必經的潮流。承接江浙滬一帶,遠古至今由於水路發達,一直是富饒的寶地。演變至今,海派帶給他們的文化也是亙古不變的經典。令無數江南女子想一探究竟!



上一条:我系2021-2022学年研究生第一期赏论讲坛顺利举办

下一条:我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召开“学史铸魂忆初心,吾辈自强担使命”组织生活会顺利召开


我系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海派寻源,青春追梦——海峡两岸青年学子探寻上海海派文化的非遗记忆”介绍

创建时间:  2021-09-25  李雨欣   浏览次数:   返回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百余年前,海派文化在早期商业文明背景的孕育下,逐渐形成了与京派文化大相径庭的风格特色。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球都在重视的问题。上海作为全国重镇,理应肩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两岸青年开展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文化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既融合了各地区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地向各地区的民族进行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融合与不断地扩展。海派文化作为上海地区区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台湾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两岸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共同的文化纽带把两岸的青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这是任何外来势力无法割断的。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依托“海派文化研习营”这一独特形式,召集海峡两岸青年学子共同寻觅海派文化的源头,探寻非遗记忆的当下传承。目的在于增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的深厚友谊,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通过切身实地的触摸、聆听、漫步与实践,深入挖掘上海文化的艺术精髓,体味海派文化中的尊重多元、崇尚理性、兼顾家国的精神内蕴。

二 、项目开展情况

第一阶段 调研内容

首先,针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确定问卷内容和问题层级。由于海峡两岸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些许差异,因此,实践团成员需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因素。语言的表达要做到尊重彼此的语言习惯又不失特色和重点。本着简明原则,问卷问题的设置少而精。

其次,邀请群内的台湾青年进行线上访谈。在拟定访谈提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题目的切入点,在拉进彼此距离的同时,准确了解台湾学子对于海派文化的真实态度,对于海派非遗的真实态度。从而促进海派文化和海派非遗的传承创新。

最后,需要充分的结合中国知网和学校资源进行信息的整合。以访谈和调查问卷为一手资料,结合互联网上的媒体报道等资源,对于海派文化的传承、海派非遗的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第二阶段 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对象主要是本次海派文化研习营的报名营员,共计30人。其中,台湾学子占总人数的73%,大陆学子占总人数的27%,即所有参与的营员有22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青年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统计发现,本次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整体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据总人数的77%。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本次调研的智力水平和广泛度。

(1)对海派文化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层

据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峡两岸青年学子代表们对于海派文化的料及和认识主要基于以下四种途径:身边本地师生、纸本书籍、网络平台等多媒体渠道、实地探访、实践以及本次活动的宣传等,从计数统计来看,营员们主要是通过周围老师同学、官方平台和相关活动的宣传了解海派文化,实地体验实践探访的占少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2)对海派文化的兴趣略显不足

海派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了解海派文化从宏观上就是要了解他的特征、脉络、发展历史等等,从微观上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无论是海派书画、海派清口、海派建筑还是我们所深入研究的海派非遗,是进一步认识海派文化的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发现,营员们对于海派文化的诸多方面均有所兴趣,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海派服饰。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三百年来没有改变。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从二十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关注海派非遗的同学占据总人数的40%,针对海派非遗,通过后续的了解和访谈,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海派非遗的兴趣多集中在手工制作、木偶戏、木版画等,对于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有着很大的期待。

(3)对海派非遗的认识还待深入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的大世界是各种曲艺艺术的交流中心之一。曲艺艺术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与滑稽戏。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则为上海曲艺界提供了极好的演出场所,大世界也因此成为上海曲艺界的中心。"大世界"开张后,游客如云,名闻遐迩。如今,大世界根据自身“海派文娱、潮趣非遗”的品牌主旨,为游客注入了上海老字号和非遗系列的元素,并向游客介绍这些老字号的衍生文创产品,希望让更多游客能够重新认识老字号。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营员们并不了解大世界,去过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去过。这更加凸显海派非遗实地探寻活动的缺乏以及在实践探索方面缺少相应的宣传和号召。

三、实践感悟

实践团负责人 2020级档案学研究生黎南希:

在活动的前期筹备阶段,所有实践团成员包括项目负责老师都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前期调研到项目申报,从项目批示到策划精进,但是受到疫情影响,本次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所有同学都没有气馁,我们及时更改活动策划,策划合适的Plan B,将线下寻访改为线上讨论和问卷调研,虽然形式上差强人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负责人我更加磨炼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也在受挫中感悟到团队的力量。

2020级图书情报研究生刘思纯:

这次暑期实践活动让我受益颇深。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与小伙伴们头脑风暴,一起探索上海历史深耕之地,共同打造了一条海派文化之旅的线路。虽然因为疫情原因没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活动,最终改为了线上讨论调研,但是通过前期准备和后期的交流沟通,充实了自身对于海派文化的认知。

2020级档案学研究生王怡茜: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无法实地进行调研,但在准备项目资料和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尊重多元化、个性,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的、随和的、较成熟的商业文化,也从网上的图片中领略了海派文化的魅力。感谢团队中小伙伴们在这个项目中的努力与付出!

2020级图书情报研究生李维旺: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海派文化也是应当学习借鉴的方向之一。

2019级档案学研究生陈子琪:

海派文化一直都很吸引我,这次项目的筹办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加深了对海派文化的认识,也因此认识了其他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海派文化是纽带,能将所有对海派文化感兴趣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希望借助此项目,能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并深入海派文化。

2019级图书情报研究生刘晗笑:

江南传统文化融入欧美工业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作为一名身在上海的学子,我有很多机会去了解和体验海派文化,感受它的魅力。尽管此次线下实践活动未能如期进行,但我在线上调研活动中仍能感受到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通过交流分享希望将海派文化传播出去,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更希望能够以此活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研习营营员(华东政法大学)陈奕媛:

我的第二家鄉江南古鎮--南潯,以絲織品和毛筆聞名,是地理上的海派,與滬一脈相承,操著同一種方言--吳語,讓我對上海多了幾分親近與熟悉。海派更是包容百川的意思,是一種歷史必經的潮流。承接江浙滬一帶,遠古至今由於水路發達,一直是富饒的寶地。演變至今,海派帶給他們的文化也是亙古不變的經典。令無數江南女子想一探究竟!

上一条:我系2021-2022学年研究生第一期赏论讲坛顺利举办

下一条:我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召开“学史铸魂忆初心,吾辈自强担使命”组织生活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