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党总支组织策划“1921”献礼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之“知党恩,促实践”革命遗址参观打卡活动。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积极响应系研究生党总支号召,开展“探寻红色足迹,解锁红色密码”红色寻访活动。下面,请跟随支部党员来到上海市著名红色景点,共同重温那些有力量、有温度的红色故事。
蔡元培故居陈列馆
坐落于上海热闹街区中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其中桩桩件件的陈列品都在述说着这位民国教育大家的思想与眼界。“所谓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生于动荡的年代,一心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他担任教育部长以及北大校长期间,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积极改革教育事业,倡导美育,力求把大学与中学打造成健全国民意识与知识体系的学校。在蔡元培先生积极推动下,一大批青年人才或自西方留学归来或于本国大学之中研精钩深,成为国之栋梁。“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在蔡元培故居的寻访之中,我不仅深深感受到这位教育大家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更加明白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的使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之中,我应保持刻苦钻研的学术之心,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心,砥砺奋进,奉献青春。
——蔡之玲
来到上海蔡元培故居,故居一楼为上海蔡元培故居史料陈列馆,三楼设为蔡元培实物馆,展出蔡元培先生子女捐赠的珍贵实物。场馆极大保留了蔡元培先生当时居住的景象,包括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参与革命通往的书信等等,展示了蔡元培先生的生活场景。在红色寻访中了解到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积极展开运动和组织营救。蔡元培虽然不是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他对五四运动的发动显然起了引导作用,正如1940年4月14日延安各界在追悼蔡元培大会上给他的家属的唁电中所说:“伟大的五四运动,实先生提倡诱掖,导其先路”。这是对蔡元培在发动五四运动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他为中国近现代的新式教育奠定下深厚且独特的基础。蔡元培先生身上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将不断激励我们前行。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在缅怀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将饱满的热情、奋斗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作出实质性贡献。
——林腾虹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参观,我受益良多,不虚此行。《新青年》是在党领导下创办最早的传播马列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刊物,把“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个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变成一声声呐喊,希望青年们担起这救国的使命。新民主革命时期,《新青年》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激励千百万青年追求真理、为民族解放事业进行英勇斗争。追忆前辈们的革命往事,对我来说是一场神圣的精神洗礼,我了解了前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时光,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承与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胸怀报国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李佳芮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它的创立一开始就是带着革命和斗争的目的走出去的。一开始它的名字叫做《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叫做《新青年》,正是这后来加上的一个“新”字,代表了它所有的革命意义和内涵,民主科学,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生机,新的发展,是这份杂志全部的力量所在。来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上海旧址,我从《新青年》就找到了故事的源头,找到了“红船从哪里来”问题的答案,更加感悟到我党建立的艰辛历程与历史必然。我辈应该珍惜前人披荆斩棘为我们获得的幸福,我们青年党员昂首阔步,跟着共产党迈向光辉前程,迈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吴静怡
陈君起纪念馆
今年4月份,探寻红色足迹,我来到了嘉定区南翔镇陈君起纪念馆。纪念馆通过“瘦梅虽老,尤鲜艳耐寒”、“逃婚求学,追求独立”、“嫁入朱门,毅然再逃”、“投身革命,母子入狱”、“再次被捕,壮烈牺牲”、“缅怀英烈,初心永在”这6个部分再现了陈君起革命的一生。陈君起,原名陈墨云,又名陈振,1885年出生于南翔,嘉定第一位中共党员。1924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南京妇女问题研究会。1925年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妇女委员。1926年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1927年任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1927年4月10日晚参加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时被捕。几天后,陈君起被敌人秘密杀害,尸体被抛入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参观完陈君起的光荣事迹后,我深深地被她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把践行初心和使命贯穿于工作、学习各方面,更好担负起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谢啊英
沪西革命史陈列馆
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于2005年5月30日建成开馆。陈列馆分为“沪西春雷”、“黑夜火种”、“工运摇篮”、“二月罢工”、“五卅风暴”、“三次起义”、“喋血沪西”、“抗日烽火”、“十三烈士”、“战地巾帼”、“胜利曙光”等11个部分,展示了沪西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真实再现了从1919年沪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到1949年上海解放,沪西地区涌现出的顾正红、刘华、陶静轩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史实。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深地被先烈们迎战火、冒斧钺、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震撼,今后我一定要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初心、使命、传承、担当”方面努力做出表率,彰显价值、展现作为。
——肖莉
沪西是上海最早建立近代工业、产业工人最集中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沪西革命史是近代上海革命历史的缩影。从1919年沪西工人阶级率先登上政治舞台,到1949年上海解放,无数优秀儿女在沪西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壮史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胸怀崇高理想,迎战火、冒斧钺、抛头颅、洒热血,外御强敌,熔炼了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团结战斗、纪律严明、谋求人民彻底解放的“沪西魂”。在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实物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黑夜火种”、“工运摇篮”、“二月罢工”、“五卅风暴”、“三次起义”、“喋血沪西”、“抗日烽火”、“十三烈士”、“战地巾帼”、“胜利曙光”……这一幕幕场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入脑入心。通过参观学习,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受到了触动,今后我将以革命先烈精神为激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胡惠芳
刘长胜故居
2021年4月27日,我与同伴徐维晨参观了刘长胜的故居。指引人员带领我们上了二楼、三楼,空间布局都不大,但陈列颇丰。主要有“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成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里应外合解放上海”五大内容陈列展示,它通过油画、雕塑、遗物、实物陈列,场景展示,情景模拟,影视合成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介绍了以刘长胜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业绩、奋不顾身的牺牲与努力、展示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展、斗争的历程。40分钟左右,我们便参观完了所有展览,内心敬仰但却有一丝沉重,不知道什么时候便走出了故居的大门。在我看来,参观红色故居不仅仅是实地前往了解了一番往事,更是革命信仰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替传承,当我站在那里时,我彷佛看到老一辈革命英雄在我身旁匆匆走过,他们伏案疾书、他们豪言宣誓、他们热泪相拥……这种身临其境带给我的力量彷佛似他们握住我的手,轻拍我的肩膀,鼓励二三。这是一段极具浪漫主义的诗歌,也寓意着我们这一代青年党员应当好好传承先辈的红色基因,胸怀爱国志、牢记中国梦,以无比的朝气、勇气和锐气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展倩慧
刘长胜故居,这平凡淡雅的红房子在五彩缤纷的外界看来似乎十分乏味,但这却是记载了革命英雄们甘愿为中共努力付出的象征,布满了战争硝烟的峥嵘岁月。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看到了中华烈士们奋不顾身的牺牲与努力,更使我明白了,当今的美好生活十分来之不易,它是由一批批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争硝烟虽不再弥漫在我们现今生活的社会,但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行动却不可止步。这次红色寻访,更使我明白到革命者以自己的努力换来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明白到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坚持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谱写中国繁荣发展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维晨
上海毛泽东旧居
上海毛泽东旧居位于上海茂名北路120弄,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式石库门,是1924年6月毛泽东第十次来到上海工作时曾居住过半年的住所,也是他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与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工作,岳母及孩子也一同居住在这里。在甲秀里居住期间,毛泽栋在担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务的同时,在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在旧居陈列馆内展示着大量实物、书信、批示、手稿、遗物等资料,如毛泽东在1924年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毛泽东手迹《毛泽东致平教委员会诸同志函》等。此外还有1924年毛泽东和陈独秀联名签发的中共中央文件的复制品,是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期间负责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证明。在旧居里,我感受到了伟人在革命生活中的普通侧面,感受到了毛主席和家人为了革命事业放弃小我、奉献生命的革命精神。我辈生于和平时代,当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把握青春年华、奉献青春热血,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宋雪靖
毛泽东旧居位于茂名北路120弄。这是一幢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弄口竖立着“甲秀里”字样的牌坊,弄内青砖铺垫地面,毛泽东诗词碑刻镶嵌在青砖墙上。这处旧居是毛泽东在上海住得最长的一幢房子,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处寓所。上海毛泽东旧居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入口处,迎面是一组塑像。在旧居里,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物品陈列展,重温历史风云,感受领袖风采。旧居一楼展厅为主题陈列室,介绍了1924年2月至年底毛泽东在上海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二楼设有《毛泽东在上海》专题展览及蔡和森、向警予专题陈列室,大量的实物、模型和场景,使展览形式新颖个性。在此,我们想象着毛泽东一家人在竹林下小憩的情景,感受着毛泽东一家人幸福的时刻。
——易欣悦
在上海市中心威海路、茂名路交界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老式的民居门店后面,掩映着一栋上海旧时的石库门老房子。这幢楼的七号,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曾经住过的地方,当时,这幢小小的二层楼里不仅住着毛泽东一家,还有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孩子以及罗章龙一家。这期间,毛泽东每日忙于诸多事务。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毛泽东一生中50多次到上海,从事过许多重要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对上海和全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早期来上海,先后3次居住在静安区域内,其中安义路和茂名路两处住所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茂名路旧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也是他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住所,更有其重要意义。
——陈梓华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时刻,组织开展红色寻访活动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勉励支部党员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优异的成绩献礼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