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瞿懋淼,字熊伯,生于江苏常州。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1927年8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并枪决。江苏常州现有瞿秋白纪念馆。
生平经历
1.青年求学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生于江苏省,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
1904年入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冠英小学,后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1916年年底,寄居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随堂兄到北京,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2.俄国生活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进入东方大学中国班任翻译和助教,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3.回国工作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
1925年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8月7日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
1931年1月7日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4.被捕就义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毛泽东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红网
瞿秋白与上海大学
1923年4月,李大钊到上海,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夏,瞿秋白任校教务长。在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主讲《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等课程,使许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瞿秋白为社会学系设置了近40门课程,称得上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教学规划,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力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毕业的学生,既是社会科学方面的通才,又能从事专业研究。
于是社会学系逐渐成为上海大学最大的系,学校常以社会科学为主题举办课外学术活动。1923年春至1925年上半年,学校举办特别讲座,邀请中外名流李大钊、马君武、胡适、杨杏佛、章太炎、美国学者华德等来校演讲。听众如云,盛况空前。
瞿秋白:《多余的话》
瞿秋白被捕后,拒绝投降,被国民党处刑牺牲前在监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他在全文里叙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早期领导人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的自黑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然后在全文结束时候,突然话锋一转: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1935年6月18日晨,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壮烈牺牲,时年36岁。但是实际上《多余的话》并不是瞿秋白的最后文字,在就义前,瞿秋白用唐宋诗人的句子,联成了一首绝命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诗罢掷笔。行至一八角亭前,见风光绮丽,瞿秋白便驻足不前,含笑左右“此地是我埋骨之处”。至死,也还是一副满满的名士派头。
瞿秋白写《多余的话》时头脑十分清醒冷静,态度格外严肃忠诚。这是他在身陷囹圄,明知不久于人世的特殊情况下,抱病执笔,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到思想、世界观、气质及与革命的关系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的一次自我批判,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负面阴影作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
《多余的话》不同于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也不同于方志敏的《狱中纪实》,不同于陈毅的《梅岭三章》,也不同于《革命烈士诗抄》中的诗。那些作品是向敌人宣战的,《多余的话》则是向内,深挖自己灵魂的。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都以本来的面目留在自白中。这自白,后人读来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因而,刑场上的瞿秋白与《多余的话》的作者瞿秋白,就难以重叠在一起了。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才能够有自我批评精神,勇于做自我解剖。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为,对于他的生平并无损害,相反只会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获得社会的尊重、人们的敬仰。瞿秋白注重于心灵世界的自我解剖,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自我批评精神是来自革命者的现代社会文明心态,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多余的话》,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遗言,是一个革命家对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就是在这样一篇“政治遗嘱”中,像他的过去言论和行动一样,一以贯之,仍然充满了自我批评精神。这是一个革命者对自己灵魂的最后的审视,它是非常严肃的,甚至是十分苛刻的。瞿秋白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将成为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册,将润泽后代,进入永恒。
图文编辑 BY卜佳莹